微信小程序是什么?微信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卸載。
看上圖展示的小程序截圖,像不像一個Native APP加了一個頂部微信菜單的帽子?
Native APP和Web APP誰是未來的主流這個命題爭了很多年,而Native APP最大的優勢也就是對于系統控件接口和框架的調用能力比Web APP不知道高到哪里去。雖然京東同時提供了手機APP和手機H5形式的頁面供用戶瀏覽和下單,但是同時用過二者的都能體會到,H5頁面在流暢度上還是差一些。
在此之前,很多創業者以公眾號菜單欄內嵌H5的形式,完成了基礎功能的微信化植入,但通常都是比較簡單的頁面,操作體驗比較一般。
這次微信推出的小程序,最大的亮點在于微信提供了豐富的框架組件和API接口供開發者調用,具體包含:界面、視圖、內容、按鈕、導航、多媒體、位置、數據、網絡、重力感應等。在這些組件和接口的幫助下,建立在微信上的小程序在運行能力和流暢度上面便可以保持和Native APP一樣的體驗。
過去兩年在資本的推動和互聯網+概念的熱炒之下,出現了罕見的創業熱潮,各種各樣的創業項目出現,應用市場內APP的數量也井噴式增長。
行業里有一個很大的誤區:
互聯網創業=做個網站
移動互聯網創業=做個APP
很顯著的現象就是很多傳統企業在還沒搞清什么是互聯網+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做APP了,做出來了有沒有人用,當然那是另外一回事。
回到創業這件事上,還是得回歸商業的本質,商業是提供顧客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務的一種行為。所以不管是網站,還是APP,或者很多創業者已經在嘗試的微信公眾號,甚至是QQ群、微信群,這都是連接用戶的一種載體。傳統商業依賴于線下實體門店為顧客提供服務,互聯網的存在將獲取新客戶和提供服務的場景進行了線上化改造,從而提升了商業效率。
最近有一家花店在我的同事間很受歡迎,它會給顧客每周固定時間會送來一束搭配好的花。這是一個沒有實體店的花店,也沒有APP,唯一的載體就是微信公眾號,下單支付是在微信號內,信息填寫修改是在微信號內,客服也是在微信號內,好像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多其他需要的功能了。所以這樣一個創業項目,微信號就足以滿足其大部分的需求,雖然在某些環節上可能有些體驗粗糙,但相比之下單獨做個APP?哪邊成本更高呢。
做渠道運營的同學可能會清楚,過去兩年里,APP推廣的成本是呈翻倍增長的。有些垂類APP的CPA單價高達500元以上,對于創業者來說沒有太多錢可以去砸在流量上,但流量往往是控制產品生死的命脈,每年有50%的新APP死在流量問題上。
移動互聯網發展已有五年時間,在這幾年時間里,從PC時代遷移過來的連接人與信息、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商品、連接人與服務四個大類已經基本完成了格局重塑。用戶的主要需求場景,尤其是同時具備剛需和高頻兩個特點的場景,基礎工具、生活服務、娛樂等都已經有PC時代的老巨頭繼續把持,或者移動互聯網新生的小巨頭們占據山頭。
在之前的文章里,白崎反復講過一個觀點就是現在的競爭不僅僅是同類競品的競爭,其實是你在和所有產品競爭用戶的時間。顯然微信是目前的翹楚,平均每天長達4小時以上的停留時長。很多APP面臨的問題便是用戶即便下載安裝了,但也想不起打開,或者打開了很快就被關閉。
在以上三個背景的情況下,對創業者而言環境真的很糟糕,用戶獲取難、使用率不高是普遍的痛點。在年初的「應用號」概念發布時,便贏得很多創業者的期待,原因就在于大家希望從微信這棵大樹上獲取一些紅利。
輕應用是一種趨勢,早在2013年左右,百度和UC分別對「輕應用」的模式進行了嘗試,雖然都失敗了,但不可否認這條路的正確性,只是在當時這兩家都不具備發展起生態的能力。
百度的輕應用是以搜索為核心的生態,UC的輕應用是以瀏覽器為核心的生態,二者都是Web APP的插件化思路。百度輕應用接入了如「順豐快遞」為代表案例的信息查詢服務入口,UC輕應用則接入了「迅雷」「快播」為代表案例的和瀏覽器場景強結合的信息查詢、信息下載的入口。
復盤為什么百度和UC都沒做起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當時的百度和UC都不具備SuperAPP的根基,尤其是不夠高頻,所以帶不起來這個生態。
但2016年的微信來做這件事,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占據了,既有海量的用戶,強大的用戶粘性,足夠長的用戶使用時長,是國內目前最稱得上SuperAPP的應用了。
白崎預估,這種SuperAPP+LightAPP的模式或許能夠帶起移動互聯網的第二春,很多長尾的需求之前由于落地條件不成熟不能做的,現在可以重新回來嘗試一下。即使是很小的一個需求點,以LightAPP的形式附著在微信上,現在也具備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在別人家平臺玩,首先得研究平臺歡迎什么樣的人。從微信官方對外公布的信息來看,最鼓勵的是服務提供者,因為這和微信「連接人與服務」的戰略訴求最為契合。
白崎的建議是:低頻、非剛需場景的長尾服務提供者最適合來做微信小程序。
高頻場景的服務依然適合以獨立APP作為陣地,即便微信在發現Tab內給京東開辟了最明顯的「購物」二級入口,依然是用手機京東APP的人多,即使在體驗上大大增強的微信小程序推出后,結論依然會是如此。
高頻場景的服務天然具備獨立發展成生態的潛力,可以自成一套生態體系,比如服務領域的滴滴出行。即使是在微信、支付寶、微博中都開辟了打車入口,這些也只是增量,自家APP還是主要的陣地。
而對于低頻、非剛需場景的長尾服務而言,由于需求通常較為簡單,使用頻次低,撐不起來一個獨立APP,寄生在巨頭身上是最好的選擇。
正如把支付寶中的「轉賬」、「付款」、「信用卡還款」、「生活繳費」等拆成一個個獨立APP,用戶肯定不會買賬,但把所有跟錢相關的需求都匯聚在一起,哪怕是非常長尾的水電燃氣物業費和ETC交費通通都涵蓋,這才成就了今天的國民應用支付寶。
現在,微信正在試圖開放接受長尾的需求場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無所不包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包含人與人的連接,包含人與信息的連接,包含人與商品的連接,更包含各類大大小小的服務連接。
比如上面提到過的花店的案例,符合低頻場景、長尾服務的特點,他們家就非常適合做微信小程序,而且只要在現有基礎上把微信內嵌H5遷移成小程序,就能改善下單流程、客服等方面的體驗優化,從而更好地維系用戶。
本文摘選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刪除。文章轉載請保留網址:http://m.waterplane.cn/news/industry/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