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這個時代,內容創業繁榮異常,但是如今再進入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做。似乎人們都已經進入閱讀疲勞,萬千內容的提供者,提供的內容千篇一律,換湯不換藥,這使得粉絲成為了死粉,沒有了互動沒有交流,有的只是一堆數字僵尸,量多質低。
一、內容江湖,哀嚎一片
粉絲疲態現象,早在內容創業剛盛行的 2016 年就已經顯現,現在的內容江湖,已經是哀嚎一片,大號走得小心翼翼;草根小號已經大部分倒在半路上,內容創作者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主要還是以廣告分成以及自營廣告為主,都是基于活躍用戶數進行衡量;而另一種主要變現方式則是基于粉絲的轉化情況,問題的癥結仍然在于粉絲態度。
(1) 音頻領域
喜馬拉雅與得到代表著音頻創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喜馬拉雅目前擁有超4.7 億用戶,然而付費用戶不到1\10。其采用的“會員可以共享大部分內容,而只有極少數的內容需要額外付費”的通票模式,顯然超90%的用戶在如此低價的策略之下依然未能進行轉化,足以說明粉絲變現的難度;
得到的日子也不好過,得到付費用戶的打開率不到30%,對于用戶而言,得到的音頻課程是休閑品而非必需品,這也就使得粉絲日復一日堅持學習的難度加大。當然,得到也有策略,在得到的價格營銷體系中似乎也能看到得到對于粉絲轉化的一些憂慮。粉絲在為知識付費時,越來越加理性。
(2)視頻領域
影視、綜藝等長視頻由于技術、資金、創作等諸多要素的影響,對進入者的門檻較高,能夠供PGC和UGC大量進入的,主要集中在短視頻以及視頻直播中。短視頻吸粉要求內容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像抖音這種生活氣氛濃厚的沉浸式短視頻雖說是吸粉神器,但是,粉絲變現并不高,而且粉絲黏性也不大。
(3)圖文領域
像公眾號、傳統媒體等,除了廣告變現還有一種常見方式則是課程、資訊等知識付費,然而像《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南方都市報》等傳統媒體親自推倒付費墻,證明粉絲雖青睞內容、然而變現難的現實處境。
人與人在一起聚人,事與事在一起聚事。內容創業時代,信息過剩,粉絲關注的只是感興趣的內容,由此,對大多數IP而言,粉絲已死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即便你關注了上百家公眾號,實實在在能產生黏性的也就那么幾個號。
二、粉絲已死,折射出內容創業領域的“幾大”病態
第一,有活躍粉絲數,但是粉絲變現轉化難度高,難以產生實在的價值,與“死粉”差異不大;
第二,純粹的僵尸粉,關注了生產內容的號,但并沒有對內容進行關注;
第三,連生產內容的號都沒有關注,并且很難吸引其關注。
那么是何原因使得如此珍貴的粉絲經濟出現了主角疲態呢?
(1)內容沒有形成和明星一樣的連接感
內容創業領域存在著一個悖論,有才識之人的課程并不一定受到粉絲的待見。比如教授,教授的課程內容太過于僵化,而內化成功力需要漫長的時間。雖然教授從知識內容厚度層面上來講,肯定是要超越娛樂性問答,但是缺乏明星一樣的連接感,也就使得粉絲的知識接納度大打折扣。
(2)內容創業者自己“傷害了”粉絲,把自己的IP玩壞了
不論是“自嗨”、KOL或網紅,過度強調人設效應替代內容品牌,雖然能使得IP集聚光環短期內出彩,但是,一旦這種人設出了問題,IP就將失去效應。這種打法在內容創業領域中比比皆是,但是也會發現在內容創業的世界里最終結果也是公平的。
(3)市場的供求關系,后來者盲目進入市場,卻鮮有差異化的產品
聽說抖音好,便玩抖音;聽到內容創業者能“屌絲逆襲月入十萬”,便一股腦兒往里扎。既未能分析平臺特征,也沒有深思內容調性,更承擔不起內容創作出名前的長久孤獨,在內容上也沒有差異性的產品,往往堅持不過個把月,看到沒收益也沒見粉絲漲上去就放棄了。內容創作已不是個稀缺的事兒,粉絲的積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必90%的公眾號便是踩了這種雷,出師未捷身先死。
(4)從內容提供到內容產生價值,并沒有形成閉環的銷售鏈,尤其是售后服務缺乏。
內容創作的收入來源,除了廣告,其他方式都是需要和粉絲進行深度溝通的。大部分其他變現渠道做得好的內容創作者主要還是集中精力于宣傳以及售前服務,而售后服務相對較為缺乏。
文章轉載請保留網址:http://m.waterplane.cn/news/industry/2295.html